快两年了,加沙终于开了个口子让国际记者进去瞅瞅,结果呢?全程看下来,最响亮的声音居然是死寂。
车子沿着那条叫“尼扎林走廊”的路开进去,这条路硬生生把加沙分成了南北两半。路两边全是楼房的残骸,说堆成山一点也不夸张。战前这里可是住着上百万人,现在车开几个小时,愣是见不到几个人影,那种空旷感,隔着屏幕都能让人打个寒颤。
到了萨布拉社区,一个观察点,军方的人指着远处的废墟说,那是约旦医院。他们说哈马斯在医院地下造武器,上面照样接待病人。这话到现在也没个第三方出来说句话,倒是旁边一个不起眼的金属管道,被指认是地道入口。就凭这个,能证明什么呢?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倒是不会撒谎:加沙36家医院,22家彻底瘫痪,剩下的也只是部分运转。管他地下有没有隧道,现在的问题是,受伤的人、要生孩子的孕妇,能去哪?
更让人心里发毛的,是那些还留在城里的人。以军防长之前的话说得很重,留在城里的都可能被当成哈马斯的支持者。可联合国说,还有大概45万人没走。为什么不走?没钱、走不动、或者干脆就是不想再当一次难民,颠沛流离的滋味没人想尝第二遍。
就在这片废墟上,他们还提到了特朗普那个和平计划。哈马斯说可以谈,以色列这边也说要转入“防御性态势”,不主动进攻,但也不走。听着像那么回事,可说白了就是,我不主动打你,但我也没走,枪口还对着呢。这种“和平”,随时都能被一颗子弹撕碎。
整场“导览”看下来,最核心的问题浮出水面:我们看到的,就是全部的加沙吗?有数据说,从冲突开始到2024年,只有12%的外国记者能进去,还必须全程跟着军方。镜头能对准哪里,不能对准哪里,都是设计好的。那些没被展示的角落,人们是怎么在废墟里找吃的,孩子还能不能念书,这些大概才是加沙真正的日常。
冰冷的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以色列那边大约1200人死亡,巴勒斯坦这边超过6.7万人死亡,其中快一半是妇女和儿童。这么多条人命,这么多破碎的家,不是一个被精心安排的“和平计划”或者一场“导览”就能轻轻揭过的。
和平这个词,在这里好像只是两场冲突之间的短暂喘息。对那些既不是哈马斯也不是以军的普通人来说,他们每天都在战争里。废墟之上,看不见硝烟的时候,战争就结束了吗?
股票杠杆平台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