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孩子不要我,而是我不要他们。” 这句话是歌唱家于淑珍在接受采访时的幽默回应,却触动了许多网友的内心。
退休后的于淑珍和丈夫一起搬进了养老院,迅速成为了舆论的焦点。她的孩子们曾因此被指责“不孝”,然而事实真相却远非外界所想。至今,这一选择已成18年的往事,背后究竟有怎样的故事?是孩子们犯了什么错,还是于淑珍有着自己的打算?
1998年,于淑珍宣布退休。儿女们忙着尽孝,而她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坚决搬进养老院。消息一出,外界一片哗然。有人认为她的儿女不尽孝,毕竟她的事业如此辉煌,晚年怎么能不享受天伦之乐?也有的猜测她与家人关系破裂。可这些猜测,都远离了真相。
展开剩余84%于淑珍的儿子从事音乐,女儿工作稳妥,每逢节假日,总会带着家人来看望她。每次探访,老人总是早早地坐在大厅里,眼睛亮亮的,满面笑容,看着孙辈们嬉笑玩耍,心中充满满足。
她之所以选择养老院,并非因为无人照料,而是不希望儿女为她过多操心,围绕她转。她曾提到,丈夫晚年生病时,儿女们日夜轮流照顾,每次他们的辛苦让她心疼。毕竟那时儿女们都已步入五十岁,她始终觉得,孩子们也有自己的生活,她同样需要过自己的日子。
最初,儿女们坚决不同意她的决定,认为让母亲搬进养老院,岂不是让他们颜面扫地?但于淑珍坚定地回应:“不是你们不要我,是我不要你们。”最终,儿女们尊重了她的选择。
于是,18年前,她和丈夫搬进了养老院。这个地方的生活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充实得多。每天都有规律的活动,她不需要做饭,吃饭也有人照料,身体不舒服时,医生随时待命。她享受这种没有琐事干扰的生活,把时间用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每天早餐后,她会去活动室拿起毛笔写字,字迹虽然不算工整,但每一笔每一画都透着她的认真与坚持。下午的合唱活动,她从不缺席,唱起老歌时,声音虽然多了几分岁月的痕迹,却依旧温暖动人。
2023年,她和合唱团一起录制了《歌唱祖国》。那天站在麦克风前,尽管嗓音已不如年轻时清亮,但唱到高音时依然铿锵有力,令人动容。
回望自己的一生,于淑珍的成就也并非一蹴而就。1956年,她参加了天津职工的业余歌唱比赛,凭借一首歌让全场安静,厂长听后立刻推荐她进入天津歌剧院。从16岁起,她便踏上了自己音乐之路。最初,她只是合唱团里的一名小角色,但她不甘心,每天清晨天不亮就去练嗓子,夜晚则琢磨如何用感情演唱。
她的努力没有白费,慢慢地从合唱到领唱,再到独唱,舞台逐渐扩大。1979年,她为电影《甜蜜的事业》演唱的《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让她的歌声传遍大街小巷。1984年,她站上了春晚的舞台,四首歌曲演唱完毕,笑容自信从容,亿万观众记住了她的名字。
她的成功离不开丈夫的默默支持。年轻时,丈夫闫先生也是歌剧院的男高音,嗓音与外貌都十分出众。然而,随着她的事业日益腾飞,闫先生选择了退居幕后,承担起家中的重担。他无怨无悔地照顾孩子、处理家务,并鼓励她继续追求事业。于淑珍的工资也被她寄给了自己的弟弟妹妹,而丈夫用自己的收入撑起了小家。
然而,命运多舛,2018年,闫先生去世,这对于淑珍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但她没有让自己沉浸在悲伤中,而是擦干眼泪,继续微笑着面对生活。她曾说,丈夫在世时,他们共同走过了美好的日子,而他离开后,她要替他好好地过下去。
如今,在养老院的生活,她过得十分充实。每天的晨练、合唱活动,让她的晚年充满活力。儿女们常来看望她,她的歌唱事业也并未停滞。2023年,她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音乐),并且时不时参与一些文艺演出,近期还唱了《知否知否》,2024年更是领唱了《掌声响起来》。
于淑珍的晚年生活,可以说是充满了色彩与活力。她不仅用歌声传递了时代的希望,如今依旧用歌声展现着自己的从容与自在。
她的选择也让人深思:晚年的生活,不一定要依赖儿女,也不必坚持旧有的观念。像于淑珍这样,活得自由,活得有尊严,或许才是理想的晚年生活。
发布于:山东省股票杠杆平台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