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你在国外旅游的时候钱夹让人偷了,你会咋整?
A.算了,人生地不熟,破财免灾,
B.赶紧报警,虽然知道大概率找不回来,
C.拔腿就追,先干了再说,
以前很多人可能会选A或者B,现在越来越多中国游客用行动给出了第三个答案,
于是欧洲的街头,开始上演一些让本地人都目瞪口呆的“名场面”。
你敢信吗?在西班牙,有个小偷得手后,被失主——一位中国大哥——当场摁倒。当警察赶到时,小偷说的第一句话居然是:“快救我!”
这画面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哪部动作喜剧的片场。
而在法国,一名游客察觉到有人在摸他的腰包,他没有惊呼,没有后退,而是反手一记锁喉,动作快到让路人以为是便衣在抓人。
展开剩余79%后来一打听,哦,普通中国游客,
意大利米兰几个中国姑娘在地铁被偷,她们愣是把追贼搞成了一场“全城热恋”,逼得地铁为她们停运。事后,她们还给当地警局送去了一面鲜红的锦旗。
意大利警员们估计这辈子没遇过这般阵仗甚是兴奋直接将锦旗挂到地铁站展示似在向众人宣告这是跨国业务沟通取得的大成果经此一系列操作当地治安也好了许多。
一个困扰欧洲多年的“城市牛皮癣”,怎么突然被一群远道而来的游客给“专治”了?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得先知道欧洲的“窃贼生态”有多奇怪,那里的窃贼,就好像生活在天堂里一样。
地理环境优越。一个“申根协议”,让几十个国家的大门敞开,对小偷来说,这就是个没有边界的自助餐食堂。今天在巴黎“吃”一顿明天就能溜达到罗马“加个餐”,抓都抓不着。
好多地方,要是偷东西金额不大,基本就跟“白忙活一场”似的偷了也没啥用,就拿法国来说吧,拿个几百欧元,警察兴许都懒得搭理你。
抓了放,放了偷,无限循环。当地警察早就被磨得没了脾气,心态稳如老狗,主打一个“佛系”:只要不闹出人命,一切随缘。
这种看不见、管不住、随它去的氛围,就像给小偷们加了一层隐形的保护,
当地人呢?见怪不怪,早就习惯了。游客呢?人生地不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于是一个奇怪的默契形成了:小偷放心偷,大家假装没看见。
“对不起,我们没拿到这套剧本”这个“默契剧本”,在遇到中国游客时,突然就演不下去了
小偷们脑子里有个老旧的“用户画像”:东亚人,尤其是中国人,有钱、爱带现金、警惕性不高,最重要的是,脸皮薄、怕惹事,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古老哲学。
在他们看来,这简直是“优质客户”的完美模板。但他们万万没想到,时代变了,这届中国游客,早就把剧本给撕了。你以为我会忍气吞声?我直接让你体验一下百米冲刺的压迫感。你以为我会破财免灾?我先让你感受一下来自东方的神秘锁喉术。
孙坚五一去了巴塞罗那,发微博说自己三天被偷了两次,有粉丝还以为他在开玩笑装可怜,他只好无奈地在线提醒:“朋友到这儿把手机握紧点,”
你看小偷们挑我们下手,不是因为我们弱,恰恰是因为他们信息滞后,还活在自己的幻想里。他们以为我们是“软柿子”,结果捏到了“硬核桃”。
一种叫“不答应”的强大力量说到底,这根本不是什么“功夫再高,也怕菜刀”的武力对决。
这是一种底层逻辑的碰撞。在那个“息事宁人”的社会氛围里,中国人骨子里那种“不蒸馒头争口气”的劲儿成了一种极其强大的“破局”力量。
我们只是在表达一种最基本的态度:我的东西,你不能抢。这事儿我不答应。
哪怕东西追不回来,我也要让你跑得上气不接下气,让你知道偷我东西的“成本”有多高。
哪怕最后只能报警备案,我也要让周围所有人都看见,我们不是沉默的羔羊。
这种“不赞同”的态度就像往一潭死水里扔了一块热石头,
它引起的影响,比抓住一个窃贼要深远得多,它在告诉所有人:规则是可以被挑战的,默契是可以被打破的,坏事是不能被纵容的。
意大利地铁站挂着的那面锦旗就是很好的证明,它本身没什么法律效力,但它成了一个标志,一个开始,它让那些“随遇而安”的警察和反应慢的市民意识到,稍微“小题大做”一下真的能带来变化。
在外面当我们的同胞面对不公时,那股子“拧成一股绳”的劲儿那种“你不怕事,事就怕你”的硬气正在成为我们一张全新的、闪亮的名片。
这张名片上,可能就写着三个字:不!好!惹!
发布于:江苏省股票杠杆平台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