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这些军迷朋友最近是真兴奋啊。
为啥。
网上疯传的那几张国产新一代武装直升机的仰拍照,简直是让人血脉偾张,信息量爆炸。
这可不是之前咱们熟悉的武直10那种级别,而是实打实的10吨级重型武装直升机。
从肚皮底下看过去,那体型、那挂载布局,妥妥的硬汉角色,把重型两个字体现得淋漓尽致。
两侧挂架整整齐齐六个挂点,一看就是弹药库级别的配置,火力输出肯定生猛。
说它集成了美国阿帕奇和俄罗斯浩劫的特点,真不是瞎掰。
这款“新直武”的出现,毫无疑问是中国陆军航空兵力量的又一次质变。
它到底多厉害。
咱们一点一点来看。
提到重型武直,全球公认的两大标杆就是美国的AH-64E“阿帕奇卫士”和俄罗斯的米-28N“浩劫”。
这两款都是十吨级的大家伙,属于武装直升机里的顶流玩家。
为啥大家抢着造重型。
因为它优势太明显了:航程远、挂的武器多(也就是传说中的“挂载能力”强)、浑身披甲防护好、机内空间富裕能塞下更多更先进的航电系统。
有网友打个比喻,说重型武直就好比空中的坦克,皮糙肉厚火力足,轻中型武直像是空中的步兵战车,灵活但扛不住也打不穿硬骨头。
反观其他国家弄出来的武装直升机,比如德国法国合伙搞的“虎式”,最大起飞重量也就6吨出头。
意大利原来的A129更是小巧玲珑,最大起飞重量才4.6吨,和咱们早年的武直19差不多。
小吨位必然带来一系列问题:挂点少、带的导弹火箭弹数量有限;为了减轻重量,能装的防护装甲自然也薄;航程也就短了,腿不够长限制作战范围;机载电子设备空间也得压缩。
听说2024年意大利推出的升级版新武直,最大起飞重量才勉强爬升到了8.7吨左右,算是摸着点重型武直的门槛了。
所以,十吨级这个赛道,绝对是各国追求的方向,没点硬实力真玩不转。
咱们国家陆航对重火力空中支援的渴望,那是由来已久。
以前苦日子的时候,解放军长期没自己的专用武直。
怎么办。
只能把当时的主力——直9通用直升机改造一下,弄出了个直9W武装型。
这东西顶多算是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距离形成真正强大的对地打击能力差得远。
为了把这块短板补上,咱们早早就上马了专用武装直升机项目武直10。
其实早在2004年,武直10的原型机就成功上天了。
但是。
这个“但是”真是让人窝心。
最大的拦路虎就是心脏——涡轴发动机。
我们自己的国产发动机当时达不到要求,想进口别人的高性能发动机,又被外部势力卡脖子、限制供应。
这直接导致武直10项目拖了好几年,原本顺顺利利的路走得磕磕绊绊。
一直拖到2010年代,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用了不太完美的替代方案,武直10才算正式定型装备部队。
为啥说是“不太完美”的方案。
原因还是心脏不够强。
当时勉强顶上来的国产涡轴9发动机,功率实在不够看。
为了能让飞机稳定飞起来、满足基本性能要求,设计人员真是愁白了头,被迫做了大量的“减法”:能省的装甲就不装了,导致机身侧面和腹部这些关键部位,防护水平很低,战场生存能力堪忧;能简化掉的电子设备或者降低规格的就简化,毕竟省点是点;这样一减再减下来的结果,就是早期服役的武直10,是名副其实的“减配版”,最大起飞重量被压缩在6吨上下徘徊。
这份憋屈,一直持续了将近十年。
转机在2020年左右才真正出现。
咱们自己的涡轴9G发动机终于熬出头,技术彻底成熟,功率大幅提升,而且能量产了。
武直10换上两台劲道十足的涡轴9G,才终于摆脱了“病猫”的状态,摇身一变成为真正的“猛虎”。
公开资料里提到的武直10ME出口型,最大起飞重量达到了7.5吨左右,能挂着近2吨的武器弹药满天飞,这个水平在7吨级的武直里,绝对算得上天花板级别了。
必须得说清楚,武直10的进步是巨大的,但它终究是7吨级的平台。
放到世界顶级的10吨级重型武直面前,差距还是很明显的。
美国人阿帕奇的“长弓雷达”玩得溜,电子系统整合能力一流;俄罗斯浩劫是出了名的装甲厚实,皮糙肉厚抗揍能力强。
咱们的武直10虽然在亚洲已经属于顶尖级别,但要全方位追平甚至超越美俄顶级重型武直,光靠7吨级平台的上限是不够的。
所以,造中国自己的10吨级重型武装直升机,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然要走的强国强军之路。
这条路最大的坎儿,竟然还是那个老生常谈的——发动机。
没有足够强劲又可靠的10吨级平台动力,谈重型武直就是空中楼阁。
转机出现在2017年,咱们的“大功臣”直20通用直升机正式定型。
这可是咱自家产的10吨级平台,配了两台咱们的“争气机”——涡轴10系列发动机。
稍微留点心就能发现,直20的整体布局和发展思路,跟美国的“黑鹰”(UH-60系列)有相似之处,这也是成熟路径的优势。
这里有个非常关键的灵感点。
美国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和“黑鹰”通用直升机,它们的心脏其实是同一个系列——T700涡轴发动机,只是根据任务需求调校不同。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技术路线是完全可行的。
既然阿帕奇可以基于黑鹰的动力系统去衍生发展,那我们在自家直20这个成功的10吨级平台和涡轴10发动机的基础之上,开发一款重型的专用武装直升机,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这招被网友们戏称为“摸着鹰酱过河”,实践起来,还真是很靠谱。
后来的发展印证了这个思路的正确性。
依托直20的技术底蕴和涡轴10这颗强大的“心脏”,研发团队稳扎稳打,一步步朝着那个重型武直的目标迈进。
到了2024年,网络上开始接二连三地流出一些视频片段和模糊照片,主角无一例外都指向了那架神秘的新机型。
虽然有些画面隔着老远还模糊不清,但内行人一看那轮廓、那布局,就知道:成了。
中国的重型武直真的来了。
综合目前网上流出的各种图片、视频分析,再加上一些相对靠谱的解读,可以清晰看到咱的新武直就是基于直20的平台进化过来的。
当然,光靠基础平台不够,设计者们非常聪明地把世界顶级选手的长处学来了。
从空气动力学设计到防护布局,从武器挂载到任务设备舱的安排,都能看到精心融合了美国“阿帕奇”和俄罗斯“浩劫”这两种顶尖重型武直的精髓。
所以网友说它“兼容并蓄”,是真说到点子上了。
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最新的仰拍图。
从肚子往上看,新机的体量感和结构特征太明显了,比直20更粗壮、更紧凑,完全符合10吨级重型机标准。
那两侧宽大的挂架异常醒目,一共设计了6个结实的挂点。
6个挂点是什么概念。
要知道,咱家陆航现役的主力武直10,左右加起来才4个挂点啊。
这多出的两个挂点,带来的火力提升是质变级的,可以灵活搭配更多“天燕90”空空导弹、“蓝箭”系列重型反坦克导弹或者多管火箭巢。
这种配置方案,明显学习借鉴了阿帕奇的经验,追求的就是一种压倒性的火力投射能力。
重型平台带来的好处远不止能多挂几枚导弹那么简单。
首先就是抗揍能力的提升。
机体结构可以承受更厚重的装甲安装,对飞行员、关键设备的防护等级远非轻型武直可比,战场生存率大大提高。
其次,机体内部空间大、供电制冷能力足,这使得它能安装布置更多、更复杂、更强大的航电系统。
想想看,比武直10更强大的毫米波雷达、更全面的光电探测系统、更先进的电子战设备、更快的战术数据链……所有这些高科技玩意塞进去都毫无压力。
探测得更远、看得更清、打得更准、抗干扰能力更强,这综合战斗力绝对是指数级的跃升。
有军迷分析认为,这款新重武的核心航电系统,至少应该瞄准国际三代半的水准去打造。
现在可以非常笃定地说,这款10吨级国产重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在武装直升机设计和制造领域,已经成功跻身世界顶尖俱乐部。
在重型武装直升机这个“高端局”里,我们正式和美国“阿帕奇”、俄罗斯“浩劫”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
再没人能说我们是“追赶者”,我们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并跑者”。
话说回来,大家有没有感觉最近这些年特别提气。
简直像是捅了“黑科技”的窝。
陆军那边,全新的99A后继者主战坦克、新一代重型步兵战车的消息不断;海军水面舰艇“下饺子”一样就不提了,传说中的9000吨级“全能型”通用驱逐舰也吊足了胃口;空军更是南北两大主机所都在搞六代机原型;现在陆军航空兵憋了十几年的大招——重型武直也露脸了。
这可不是巧合,它是咱们国家整体工业水平、科研能力、国防投入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集中爆发。
用专家的话说,这叫系统集成突破带来的整体装备代际跨越。
当发动机(心)、航电(脑)、材料(皮肉骨骼)、设计(灵魂)这些关键瓶颈一个个被突破,海陆空天各个领域的“井喷”自然就会到来。
在这个大背景下,10吨级重武、35吨级重型运输直升机(对标CH-53K级别)这些重量级选手相继亮相,不是意外惊喜,而是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
关于中国直升机如何一步步从当年的蹒跚学步走到今天的展翅高飞,这背后的艰辛故事、技术攻关、型号迭代,实在是波澜壮阔。
这短短的几千字,也就说个大概。
更多关于直8系列脱胎换骨、直15(AC352)的合作与突破、重型运输机的攻坚等等精彩篇章,只能留待以后有机会再和大伙儿细聊了。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期待这架空中重装猛兽早日翱翔蓝天,守护祖国的万里山河吧。
股票杠杆平台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